[[37]] 注《节卦·九五》论节义:当位居中,为节之主,不失其中,不伤财,不害民之谓也。
由此可知,使八畛同于自得的六合之外、太初均是真知及万物的本真之性得以实现的原始背景。当理作为附属语词体现抽象的语用时,过度强调其在所处语义单元中的核心位置,以概念为方法对其进行讨论,这依然未免于将宋代理学的理论前见带入对玄学之理的理解。
结合郭象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表达可知起于太初,止于玄冥,是以太初指向的根源性为背景,在玄冥的自然之境中自生、独化,最终达到自得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:天根游于殷阳,至蓼水之上,适遭无名人而问焉,曰:‘请问为天下。这与玄学研究传统中将自生、独化视为郭象哲学的究竟结论显然不合。三、至理尽于自得 郭象强调万物的生成与存在上不资于无,下不待于知(《庄子注·天地》),将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发展为释无这种更彻底的本体论形态。而普遍存在于六合内外的理,其根源在于太初,《庄子·天下》以深为根注:(理)〔埋〕根于太初之极,不可谓之浅也。
(《庄子注·齐物论》) 达者的无滞于一方条畅,亦即畅于无极不得有穷的极致实现状态,这种状态又在具体存在者身上体现为尽于自得。若乃失乎忘生之(主)〔生〕,而营生于至当之外,事不任力,动不称情,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,(决)〔決〕起之飞不能无困矣。《秋水》篇说,以差观之,因其所大而大之,则万物莫不大。
自作自取,乃是强调天籁的自性。3.瞿鹊子问长梧子的故事中,首言开放心灵超越世俗价值,旁日月,挟宇宙而游乎尘垢之外。一即是指破除封域而达到圆融和谐(comprehensive harmony)的境界。事实上,一切纷纭杂乱的差别对立,都不是事物的本样,只是人为的结果。
故欲成而亏之者,昭文之鼓琴也。许多的争论,并不是事实的争论(factual dispute),而仅仅是字面的争论(verbal dispute)或语言的争论(semantic dispute)。
四、万物与我为一 前面一再指出言论出于成心,因而产生是是非非的争辩,然则庄子发了言论,岂不也和论者们同样卷入是非的圈子里吗?显然,庄子早已自觉到别人会向他提出这一层诘难,他便自己先说了出来。庄子的意思是指出昭文精于鼓琴,在广大的音乐世界中,只算是小成。庄子指出事实全面的真相是被小成所隐蔽了,小成是局部性的成就,小成之人认识活动常被限制于片面的成就上,安于所见所得,对于系统外的东西不是茫然无知,便是采取排斥的态度。2.主观的差别性渗入事物之后,人的心灵就被拘执、被封住了。
2.啮缺问王倪的故事中,提出: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标准?三问而三不知,其用意在于衬出真知的困难,并暗示常人所谓的知,多未曾经过深思就遽然确认,实则只是主观是非的判断而已。二、迷失自我 三籁一段描写客观世界的自然音响,接着,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一段描写主观世界的纷争纠结。庄子打开了一个无穷的时空系统,在时间上作无限的绵延,在空间上作无限的扩展,其目的在于透破现象界的层层界限,突破形器界的重重界限,而后从宇宙的大规模上,来打通个我与外界间的隔阂,来提升个我的精神。似鼻、似口、似耳、似枅、似圈、似臼、似洼者、似污者,都是形容山陵和大木中的窍孔形状。
一般人睁开眼就断定的知,事实上常是一孔之见的认可。这里再度指责物论(人物之论)的弊端:本是同一的事物,却因成心作祟,喜怒为用,妄生许多是非。
喜怒哀乐这种种情绪的反应,时时刻刻困扰着人心。语言文字原本是中立性的符号,原来是超出主观是非的,却被有心人当成了巧辩的工具。
新生事物的组成,就包含了原有事物的分离消解之因素。人生若梦,这真是发人深省的话。有有也者,有无也者,有未始有无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。但是掉换过来,站在他的立场,他便成为他自己的此,我便成为他的彼了。1.尧问舜的故事中,写出封闭的心灵与开放的心灵之不同。接着,庄子举昭文的鼓琴为例,他说:有成与亏,故昭氏之鼓琴也。
尸体是无法意识自己的,而怖畏不安乃是生人对于死的一种预想所产生的情绪,并不是死的实况(reality)。彼来则我与之来,彼往则我与之往,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。
人的心思沉溺于人我、彼此、是非争执的漩涡中,造成封闭的心灵,使精神不得自由。‘道通为一,这和天地一指也,万物一马也的意义是相对应的。
其文与意,若草里蛇,但见其动荡游,莫睹其形迹。庄子的论点物无非彼,物无非此、彼出于是,是亦因彼,这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因对待而形成的,有彼就有此,有此就有彼。
毛嫱、丽姬,人之所美也,鱼见之深入,鸟见之高飞,麋鹿见之决骤。人就是这样怪异的东西,一方面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,另一方面又不断地给自己制造出数不清的格子框住自己。在这里,把问题转到本体论方面。庄子认为,由于人们过于爱生憎死,所以掩蔽了死生的真面目,其实死生只是变化的一种现象而已。
这说明标准不定于一处,不自我中心,了解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作面面的透视,这才是开放心灵的态度。他认为认识活动必然渗入主观成见,有了主观成见,就不可能得到客观的判准。
因其所小而小之,则万物莫不小,就是这个观点的引申说明。凡是对方所否定的,尽加肯定。
强阳便是形容自由自在的活动状况,亦即无待境界的描写。地籁是窍孔所发出的音响,说到天籁时,庄子并没有明说,只说风吹过不同的窍孔,各个窍孔便随着独特的形状而自鸣。
环顾我们的四周,处处可以发现我们生活在无数人为设定的格子里,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,人我、彼此,许许多多对立的观念就无形中产生了,诸如出身、地域、宗派、学派……无数人为设定的界线,环绕在你的周身,种种法条规章,更是多如牛毛,使人间社会形同罗网。他说这话的目的,只在于弃差别而归同一,弃对立而求调和,弃分歧而归整体。虑叹变慹这种种心理的现象,日日夜夜在脑中交侵不已。说人籁,庄子用箫管作譬喻,箫管的洞是虚空的,象征着没有机心成见的人所发出的语言(因而它和天籁、地籁同是宇宙间自然的音响),这种从纯净的心地中流出的无心之言,正不同于后文各执己见的百家争鸣。
及至《齐物论》的最后,以蝶化象征主体与客体的会通交感,达到相互泯合的境界。万窍怒号影射百家争鸣。
是非然否之辩(化声),既然得不出定论,既然为无意义的梦话,还不如和之以天倪——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它,即顺任事物本然的状态,而不加以主观意念去分辨。这境界实为最高艺术精神之投射。
儒家重乐,墨家则以为弦歌鼓舞,习为声乐,此足以丧天下。刚才说过彼、此是对待产生的,而对待关系又非恒定的,例如我和他是个对称,站在我的立场,我是此,他是彼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